要写美之声监听1号的改良版,免不了要扯上与它关系密切的旧款监听1号;而由于有了监听1号这个参考物,对其后的改良版会有更确切的了解。
那么,推出较早的监听1号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走向?本人打算对曾经细细品味过的监听1号简要地作一个描述。
记得那是在1995年的夏季,我南下进货。到了金海印的一位老客户那里,我马上就有了个新发现,那就是店里新陈列着的美之声。我曾经从他那里进过不少进口器材,这次却发现他居然代理了一个国产品牌。那天的生意似乎还不错,我眼看着他一会儿忙着打包,一会儿又给买监听1号散件的发烧友配图纸、选部件,忙不亦乐乎。
我找了个空隙问老板何以做起国产货来?他却笑眯眯地操着广东腔说道:“你耳朵不错,你会听得啦!”
对于美之声的背景资料,当时我仅仅是通过媒体有个大致的了解,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聆听经验,我想正好,利用这次机会,来听这款音箱究竟具备怎样的一种特征。
经过约十来分钟的试听,我便发现这是一对很有潜力的音箱!它吸引我的一个重要之处,就是以书架箱而论,在具有较高保真度的前提下拥有超出其体积的气势感。与市面上其它音箱作比较,监听1号的个性十分突出。尽管它是书架箱,却可以同不少落地箱较劲。另外,以当时的价格来看,国内几乎没有这一价位的书架箱,因此我只能与那些进口音箱作比较,那么以其5000余元的价格便十分具有竞争力。
“我听好啦!我付钱啦!”当即我就向老板购了几对监听1号,并思忖着:回到上海又有发烧活干啦。
当监听1号在我的音响店里安顿下来后,我发觉必须为其寻找一对合适的脚架,每个脚架以4根空心的方管支撑,然后在这中间不断灌入沙石反复试听,直到我认为比较满意才罢手。这时的脚架有多重我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可以肯定是,超出了监听1号自身16kg的“体重”。
店里试音的条件好了许多,因为我可以用不同的CD机和功放组合起来,大致地了解音箱的音色特征,用不同输出功率的功放来检验音箱的承受能力,还可以与其它音箱来做一个横向的比较。
由于监听1号标注的灵敏度为86dB,略微偏低,因此为它搭配过多台功放.其中有马兰士的PM90,该功放有甲类/甲乙类2种输出,在甲类时为25W×2,甲乙类时120W×2。当处于甲类输出时,它与监听1号的搭配给人的感觉是音色相当不错,可惜功率偏小了些,很难令监听1号有全面的发挥;进而切换么甲乙类,在输出功率上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程度,然而在速度感上却有些“老态龙钟”的感觉。接着又试了英国Audiolab的8000A,在音乐感方面有着明显的提高,声音轻快、活泼,但缺少底气,毕竟它也只有60W×2的输出。为了有更好的发挥,我动用薃udiolab 8000Q前级和两个8000M单声道后级,这样每边就有125W的输出,此时监听1号的表现才真正令人惊喜;力度感一流,戎赜植皇Щ钤尽V?笪揖鸵恢笔褂谜馓灼鞑睦葱郎鸵衾郑?钡秸庑┮粝涠几饔衅渲魑?埂?/FONT>
如果用音响方面的词汇来描写监听1号,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全频响的平衡感很好,对声音的还原度很高,低频段富有冲击力,大动态下失真较少。
另外周边器材的配置越高级或越是合理,音箱的表现就越有说服力.这点有些象一些高级音箱,多半你要花上一番功夫,而且花费的功夫越深,耗用的时间越长,你就越能体会到它们的奥妙,越有可能达到你心目中所要求的声音.
对于监听1号留给我的其它印象,还要提到的是它所需的“热身”时间很长。如果按照每个工作日为8小时来计算,我至少花了两个星期以上才感觉支它有了比较正常的发挥。到这时候,音箱的整体频响重心会往下移动,高音部分的柔和度增加,低频下潜潜更深,而且反映更为流畅。
至此,对旧版监听1号的交代大致算是完毕,再来看看新款的改良版究竟有何不同。
由于有了“热身”方面的经验,这次试听前,我便采用一种更为简易、有效的热身方法。我把2个音箱面对面放置,将功放输出中的一路反向连接,利用两个喇叭一正一反的推拉作用,使声波产生抵消,这时我就能够加大功主放的音量,加速热身,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播放信号是含有多次谐波信号,主频为30HZ,连续播放2天后,又转为输入30HZ的正弦波,仅让低频单元工作,最后又用了XLO和Densen的煲机碟。如此一来音箱便较快地走完了它的“磨合期”,进入正常状态。这次试听选用了AMC的CD-8,功放是上海产的ZJAudio,前级加单声道后级的胆机,美国Belden信号线,外加平价目的英国鲨鱼喇叭线。
根据对旧款监听1号的了解,在试听改良版时,多选用了交响乐,取其有大型的舞台感和动态。
从整体上来看,改良版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有几个方面会有些差别。现分别简述如下:
1、更为准确的音场定位特性。试音曲目是比才的《卡门组曲》,用Chesky制作的版本,还有Delos 的柴氏第一交响曲,还原时乐队的整体轮廓及乐器在定位更加清晰分明。
2、略有提升的中高频量感和解析力。在播放一些人声演唱,如蔡琴的《机遇》和其他的欧美流行歌曲时,有这样的感觉,但这种变化很小,不去刻意聆听则较难分辨。
3、更具控制力的低频响应。当播放柯普兰《曾普通人而作的鼓和号》时,鼓皮的振动深沉而有力,低频能量毫无拖泥带水地还原出来,而且还提供了鲜明的层次感。这种感觉在相近价位,无论是落地箱还是书架箱是都很难听到。
4、略微增加灵敏度。改良版的灵敏度为87dB,比旧款提升了1个dB.一般的说法,87-89dB的灵敏度已属于中等,此举令用家在功放的配置上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
5、乐队的距离感更加明显。这是我在试验了不少有较好声场特性的碟片后得出的结论。这种特性大致可以这样解释: 不同公司的CD片,多半会有不同的声场录音特性,有的声场会有较大的前后距离感,有的则较浅,有些唱片仅仅有深度,而有些录音则表现为有些“前冲”。用这些不同碟片来试音时,假设某系统上还原时其深度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比方说是向后)靠拢,那么可以说,这套系统的保真度值得怀疑。而现在美之声改良版能够比较忠实地再现不同唱片中内含的声场距离感,我觉得十分难能可贵,并认为是此次试听的一大收获。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是属于新、旧版的比较以外,我认为还有几点是关于监听1号改良版的音体会,权作补充。
1、别具风格的监听特性。既然是一对被冠以Monitor(监听)的音箱,那么就应该从监听的角度来评价它。要知道,监听的角度来评价它。要知道,监听音箱多半用于专业领域,因此在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音色还原时的准确度,而不会人为地加入一些“润色”。有些发烧友可能也玩过那些天价的监听音箱,如雅马哈小白盆的NS-10M,Westlake Audio等等,但许多发烧友在听完了这些音箱之后,往往会为它与民用的Hi-Fi音箱有着很大区别,甚至于不能接受这种“平淡无味”的声音。同样,当你听监听1号时,也可能会订为它比较平淡而没有你想象中的“浓浓”音乐味。当然,我认为它和真正的“淡而无味”仍有段距离,只是在音色走向上趋于平淡,但还是在职家用Hi-Fi音箱的范围内。
2、大音压下较小的失真度。许多音响迷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用功率储备较大的功放驱动音箱时,不少音箱在大音量时将产生可闻的失真,感觉上会觉得有些吵耳,而监听1号改良版的功率承载能力明显偏大,相信这和美之声自行开发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单元不无关系。
3、很协调的速度感。试音时,我还用不少其它音箱作比较,有些价格相近的音箱(包括落地箱),其低频下潜虽钛可以比监听1号改良版更低,但相比之下往往显得浑浊,并且在高低频的速度协调方面远不及它。
由于监听截稿,我相信监听1号改良版还有很多优点尚未被发掘,但我认为有以上的这几点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看来美之声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旧款的监听1号在设计时已经外于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其整体水平在国内外于领先地位,而改良版更有了些改进。如低音单由原来的N601改为现在的N601S;改良了箱内三角尖劈的结构,有助于消除不良的驻波;封闭的一体化星点式分频器令声音得以近一步改善等等。
以监听1号改良版给予我的印象来看,我认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用家值得考虑:
1、喜欢欣赏有一定动态范围的音乐的(包括交响乐)。
2、喜欢监听类型,润色较少的音箱。
3、音箱的预算在5000元以内。敢于摘下原先那副针对国产音响的有色眼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