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多年前,发烧音响刚刚开始登陆中国大陆。就是在那个时代,我第一次接触发烧音响。当时大家对“发烧音响”这个词还比较陌生,市面上流行的是一种叫做“组合音响”的东西。父亲是个彻彻底底的古典乐迷,儿时为了学琴亲手自学制作了一把大提琴,那种执着与热情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从小学习钢琴和大提琴,使我对古典音乐的爱好也练就了一身“童子功”。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家里拥有了一套日本建伍KENWOOD-959组合音响,据说青岛当地只有3套,其中一套就被热爱音乐的父亲收入囊中。于是,我开始接触到了功放、CD机、效果器、音箱、环绕、中置这些新鲜的东西。那个时候对音响非常感兴趣,没事就经常摆弄那些按钮、功能、插线。90年代的时候,CD还没有普及。当时我经常听的仅仅就几张正版卡带:俞丽娜拉的梁祝、殷承宗弹的黄河、郑京和拉的柴小、卡拉扬的命运。
后来这套建伍959就成了家里我最喜欢摆弄的电器了。我记得当时最喜欢做的就是拔插后面的那一堆复杂的插线,终于弄明白了它那几套线路,一套是音频信号线,一套是控制总线,还有喇叭线,电源线等等。因为那时候英语单词认识的还比较有限,这些都是我通过拔插试验出来的,呵呵!再后来就开始拆机箱了,卡座曾经出过毛病,就是磁头不回落,导致卡带仓打不开,无法拿出卡带。结果居然被我拆开机盖,捣鼓了一天给折腾好了。当时不懂什么原理,只知道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
接触到发烧音响的那一刻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就在刚刚开始把玩建伍959的那个夏天,我记得很清楚,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在青岛的栈桥附近,吃完晚饭之后,在回家的路上偶然路过一家音响店,里面正在播放着钢琴曲,被那悠扬且动感十足的琴声所吸引。进入店家,跟老板聊了起来。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听到“发烧音响”这个语汇。老板给我们播放了两张CD,那种动态、定位、现场感都非常打动我,使我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发烧音响,开了耳界。
后来一直都在折腾中走来。也买过大大小小的箱子,各种各样的功放,一直到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搬了新家,想弄套大箱子玩玩,听古典比较好的。朋友就给推荐了爱HIFI的拿破仑,说听古典交响比较好,基本满足我的需求,朋友的推荐我还是比较相信的,但由于没有实体店,只能网上购买,到是有点担心这么大的音响路途中运输会不会有损伤,联系了爱HIFI的客服,说箱子都是加固过的,发的德邦物流,不会有问题,就这样拍下了拿破仑!
先聊聊这个十五寸大同轴拿破仑!
收到货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大,比我想象中要大,比网站上展示的图片感觉还要大,另一个感觉就是重,去物流取货的时候,本以为自己拉回来就行了,一看这么大的块头,算了,花钱让德邦给送来吧!车里根本放不下!
另外我特地敲了敲,发出的声音没那么空空的感觉,判定箱体应该很后,单元看起来也很大,量了一下下,差不多39厘米,做工方面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再说说效果,别的同轴音响我也没听过,我觉得应该是素质还是有区别的,但拿破仑的声音我总结为指向性高,穿透力高,密度高的三高特性,因此,摆位法则就是要当我坐在座位上聆听时,不会听到声音明显从单元发出的指向感,刻意的角度自然无须太多。再者,由于拿破仑的声音密度高,解析高,完全不用担心左右声道音箱距离拉开后会不会造成结像空虚,形象涣散的弊病,相反地,将左右声道拉开,音场宽度、深度,音像大小与立体感才能整个施展开来。
高频的穿透力极强,明亮且不刺耳,中频的细节丰富,表现力鲜活,低频非常的稳,冲击力极强,最主要的是同轴的设计保证了各频段的音色均衡,不过最让我感到惊喜的还是拿破仑的声音的临场感,拿他听交响乐的时候,简直就像自己置身于指挥台指挥着整只乐队演奏一般,能够感受到每块乐器区域和自己的距离,能够感受到每个声部演奏时的细节,不愧官方介绍的交响之王的称号!
用它听了听老柴的第四交响曲和贝多芬的命运,音场的范围很广,有一种听音乐会的感觉,仿佛能够感受到各个声部之间的不同乐器的呼应,声音中的层次感很强,各频段的音色也很均衡,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品。
经历整整一个下午的试听,试过大多数的音乐类型,拿破仑均有不错的表现,以古典和大编制的交响表现的更好,单独的器乐表现稍弱。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听它播放注重泛音序列结构的乐器录音如钢琴、木琴、铜管。尤其在听《Monodrame》(DSK1063)一片中的马伦巴木琴时,拿破仑不仅能再生琴键敲击瞬间的响度、脆度与坚实质地,还能轻而易举地将所有极高频泛音波完整呈现,呈现出又清晰又华丽的飘逸感与空气感,完全符合演奏会上听马伦巴琴敲奏时的感官印象。
下面介绍一下我其他的一些器材推搭配拿破仑的效果
配置1:GOLDMUND前后级(M27+M29)功放 在一个朋友家里听过很多次GOLDMUND ,觉得效果很惊艳,自己也买了一套。这套功放的解析力很出色,中低频表现很给力!在推拿破仑的时候,很明显的音场极为庞大,听德布西的g小调弦乐时,拿破仑的嗓音清爽又庞大,但却不是散形的,而是凝聚有形体的。而其他伴奏乐器也是大而凝聚,包括脚踩大鼓的噗噗声都是软Q而凝聚,我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但拿破仑的这个十五寸同轴出来的音场确实很实在,这套配置也是我听的时间最长的。
配置2:飞利浦TDA1541锁相环终极解码器
作为飞利浦最经典的芯片之一,我最看重的就是它包括人声在内的高密度感中频,以及微小信号强弱变化的表现能力,就像LP的数据规格远远不及CD,但一个调教良好的LP系统却可以带来更具临场感的感动一般。加了这个解码器之后,拿破仑出来的声音更厚实一些,细节感觉也多了,音场的纵深和宽度均有了少许提升,听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交响曲的《基辅大门》,低频的细节和层次感更清晰了不少,量感也比较足,简直快要满出房间,前一波低频还没消化,第二波又来了。
这个解码不光音色极好,极具LP味道,密度和张力也非常优秀,平衡度一流,乐感无话可说。播放出来的声音清甜淡雅,厚暖有质、线条感以及乐队的整体框架刻画工整,高频细腻飘逸,有贵气,听小提琴很迷人,钢琴音符粒粒生动跳跃、光洁清亮而又圆滑有肉有弹力,在强而快密的低频按键中琴音表现得结实有力充满动态,琴弦有很好的震动感,整座钢琴散发出动听自然的共鸣余响。
配置3:山灵24用1702双解码的CD 这台机器买回来净重是12KG,媲美好多功放的重量。用山灵这个cd听拿破仑的时候,高中低频比较平衡,高音纤细,中频柔美,迷人。低音气势磅礴,下潜深沉。更能体现拿破仑的动态大,声场广的特点,听孟德尔颂弦乐八重奏的时候,声音厚暖有质、线条感以及乐队的整体框架刻画工整,高频细腻飘逸,弦乐线条拋光打磨得油光水滑,空有滑顺甜美却缺乏縝密感,通过拿破仑我还听到非常棒的大提琴形体感与琴腔共鸣感,彷彿带著浓郁芬芳的滋味,很是回味。
配置4:科宝el34胆机 这台胆机是很早以前朋友推荐买的,最初买回来试机声音浑浊,煲过之后好了不少。但推拿破仑还是略显吃力,低频动态都和高文前后级有明显差距,不过听人声到也还能听,不过目前几乎很少用了。拿破仑这个箱子虽然并不是很吃功率,但想要把拿破仑推好,一般的功放还是不行的,个人觉得至少要万元以上的功放才行,我这个科宝算是一个例子。不过看坛子里面有用300B推拿破仑效果不错的,这个没玩过,就不是很清楚了。
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配置,真是让我感慨万分。经历了这十几年的历程,我的发烧之路还在继续折腾。 所以在这里想跟初烧们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别光看文章、杂志、论坛、烧友等等之所云,只有亲自去听了才是王道!很简单的道理,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其实音箱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不同而已,你一定要亲自听了才知道它是否对你的口味。
以后我还会折腾哪些设备都不一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音响这东西绝对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因为音响重放出来的录音,应该是无限接近现场的原声,但是却又永远无法达到完全还原现场的效果。所以取舍非常重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听音取向,喜欢的不同类型的音乐,所处的不同室内环境,最终选择的音响是完全不同的。经常听朋友说一句话:好音响必须三频均衡,衔接完美,想来拿破仑就具备了这个素质。好了文笔有限,就写这么多,欢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