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母带,是彻头彻尾的数字格式。它播放时不以任何光盘为载体,而是作为一种计算机数据格式存在。当母带工程师完成了母带处理之后,所得到的就直接无损转化成为数码母带,也就是说用户拿到的数据,和母带工程师那里的完全一致,两者因此有了统一听感,也就是说:播放数码母带听到的,和母带工程师听到的完全相同。HIFI也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代。
传统 CD = 母带处理>玻璃化>父盘>母盘>压盘>塑料盘>封面印刷包装>最终用户
数字母带 = 母带处理>>>>>>>>>>>>>>>>>>>>>>>>>>>>>>>>>>>>>>>>>>>最终用户 早期的数字母带是24bit/96Khz的,现在已经到了32bit/384Khz。
每一个Bit的数据可以记录约等于6dB动态的信号。24Bit则可以提供高达144dB的动态范围。32比特是192db的动态范围,64bit是384db的动态范围。一般来说,24bit够用适中,32bit即以上虽然完美但是成本偏高,而且适用于青年人的耳朵或音乐界人士,适合挑剔的发烧友。
动态范围大了,会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值越大,则系统可以承受很高的动态。比如1812序曲中的炮声,如果系统动态过小,高于动态范围的信号将被削波(Clipping,高于0dB的溢出信号将被砍掉,会导致噼里啪啦的声音)。
由于早期的录音、制作、存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限制,44.1KHz的采样频率的标准在当时也是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但在对人耳可闻的频率范围内,这个采样率在高频上的能力是非常不足的。这也是在CD刚刚开始流行的年代,大家谈到“数码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采样率的音频文件,并不是为了生成更多的超声波信号来丰富所谓的听感,而是更高的采样率在高频部分可以提供更多的采样点,让信号记录更加准确。
真正能抗衡开盘带或头版LP的是384Khz母带。其波形及其接近纯粹的模拟波形,而不会像磁性载体会磨损,并带来更高的极高频延伸性能、降低了DAC内部处理的失真。
DXD(极限数字清晰技术),是飞利浦和索尼最近发布的第3代SACD技术,第1代是DSD64,第2代是DSD128。DXD采用24bit/352.8khz规格,属于PCM的一种。DXD是多bit技术,弥补了早期SACD采用1bit DSD技术的不足。
人类的听觉对时间相位极为敏感,因此对20kHz以上的极高频虽然听不见,但实际上是可以感受到其变化的,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人耳结构可分辨短至几微秒(microsecond,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变化,这使得人耳可分辨音乐里的极微小变化。人类的左右耳可敏锐分辨同一猝发音到达左右耳的极短暂时间差,并感受到快速起伏变化的暂态,也因此能分辨不同乐器之音色,这也是为何高解析度音乐听起来更接近原音的关键。
要得到良好的高音质音乐重播,从音乐载体或档案本身、播放讯源、放大器、喇叭到连接各组件的线材,环环相扣、全都必须用心呵护关注,即使同一格式数字音乐文件以不同讯源播放,也会得到不一样的音乐重播表现。器材本身的素质实力,以及用家对音响系统所投入调整的用心程度,才是好声与否的关键。
高规格数字音乐的选择应该是四步走:
1、24bit/96khz的PCM文件
2、24bit/352.8khz DXD技术的SACD
3、32bit/384Khz的PCM文件
4、DSD技术的老SACD文件
鉴于目前的功放、扬声器的动态都不超过24bit,甚至不超过20bit。对于32bit/384Khz母带,扬声器能达到32bit是不现实的,如果那样的话,扬声器就是武器了,或许就是美国航母上的电磁炮了,难道发烧友用电磁炮大飞机么?O(∩_∩)O哈哈。而352.8khz与384Khz的采样也没什么区别,所以24bit/352.8khz DXD技术的SACD是首选。
|
|